我在剛學習到觸康健的開始時,面對一本厚厚的手冊,看著這本"聖經",有時真不知該從哪裡翻起。所以在初學觸康健的過程中,往往專注於"操作"的過程,只注重了"表面"功夫,說實在的,很難搞清楚"觸康健"到底在人的身上做到了什麼功夫,在人的身上,究竟起到了什麼作用。

導師結訓      

在這次到香港的課程中,一個是"評估課程",一個是"導師培訓課程",因為是密集的"培訓",說實在的,應該是從"考試中學習",所以開始時,是失眠再加上緊張,根本是"戰鬥營",每天戰戰兢兢的完成每一項作業,基本上是飯後到凌晨12點多。(雖然出發前,電話中問老師說在每天下課後,只要再多花1 個半小時就可以完成功課)。可是,或許也因為這樣的操練,讓我更熟悉了促康健的操作流程,也慢慢的了解原來在人思考時,每一個"想法"都會影響了身體功能。

記得觸康健的流程當中,操作前,首先要做的是先讓自己的"基本狀態"到一個水平後,才開始"設定目標"。其中,這讓我和對方可以知道是否身體和大腦可以開始"交流",是否可以"信任",才能對想完成的"目標"開始做確認與調和(調和的英文字是Balance)。

腦與四肢  

而後,再根據不同的"肌能"反應,再依序決定,是否為脊椎結構,淋巴反射,血脈反射(情緒),虛掃經絡,肌肉起止點按壓,化解情緒壓力觸點,肌梭細胞,腱感受器,穴位觸點,食物等,甚至是五色,五聲等或絡穴,子午流注,藏八等相關技巧的配合。是否需要處置,決定的操作鬥是通過對方機能檢測後的結果來決定,不是他人下的判斷,這,也是觸康健的特點之一。

然而,這個操作的流程前後,雖然每一次都對於最初"設定目標"時的"認知感"和操作後的"體驗感"。給予"評分"。但是,真正可以讓調和後,深入到可以啟動身,心,靈的改變,還是在於有無讓身體和體驗做到"覺察"。

舉個例子來說,每一次考試時會緊張,是否在設定目標前後,可以讓調和人身處於"考試的環境當中";肢體動作在某一個轉動時出現障礙,在調和後有無前後的差異;即使想瘦身,那身體在瘦身前後,動作與心情的改變,是否可以在調和前後在可以知道......。

這些種種的目標設定前後,不是只有在大腦有感覺,還必須有在環境中模擬到,所以,覺察,在每一個調和的步驟當中,如果都可以做到,相信對調和之後在身心健康方面,一定可以起到一個深入且積極的改變。
所以,每次發現老師都會問到我說:

這樣做對你會有什麼改變?

你可以在這個部分得到什麼好處?

這幾句話,我已經體會到身體和心理是要一起覺察,一起動起來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觸康健 心得體會 覺察
    全站熱搜

    觸動樂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