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幾個月當中,認識了一位總經理,認識了他們公司在腦波上的領域,所以也採用了他們公司的設備來測試所謂的αβγδ等四種腦波,與觸康健的肌能檢測,是要發掘大腦與肌肉的連結關係,從腦波檢測與觸康健個別技巧與做個案當中發現了幾個很有趣的現象:

1. 當精神集中時,可以用化解情緒緊張觸點,可以逐漸的把亢奮的腦波鎮靜下來。但是,如果可以配合身體的"擺動"(應該是輕微的律動,可以坐著或站著時,身體或頭部的前後或左右搖擺),也就是找到自身的擺動頻率,可以更快速的到達情緒穩定甚至進入"禪定"的狀態。

2. 當目標設定時,也可以藉由腦波的測定,更加精確的找出"反應點"(α波→β波),來幫助個案的信任度或找出目標設定時的確認點。

3. 在動態的腦波偵測中,也發現基本狀態調和中,上下調和的動作,可以讓原本較"安靜"的腦波,可以開始"專注"。

4. 在今年的一階課程當中,有一位學員是台灣某知名報系的醫藥專欄記者,也經常上電視。她上過很多身心方面課程,例如靈氣,輪脈...等等,課後,分享了以前為了追求心的靈靜,而忽略了身的互動。在加上工作繁忙,回家休息過後,越想靜就越靜不下來。現在,可以透過自我的調和,包括啟動練習,經絡,淋巴甚至是脊骨的反射點,可以先把煩躁的心,透過身體的動,來達到靜與淨的程序後,更容易靜心了。

5. 有一次個案中,發現到"步態調和"的前行,側行與對側步態的按摩點,還可以用來讓個案的咬合關節變"鬆"了(因為該案主也處理他的脊骨問題,原先嘴巴打開,只能張到2指幅,經調整到3指幅,在經過按摩點可以到近4指幅了),相對的顳頷關節TMJ綜合證也就在個案當中一併解決了。

6. 當有負面情緒產生,透過肢體運動時,再做調和,似乎效果比較好,可能的原因,在於每一個動作的產生,與大腦相連繫,所產生的腦波監測當中,發現需要腦部全面的刺激後,左右相互協調的合作比較有效率。

腦波燈  
最近研究的腦波,由於在台灣的這家廠商,使用的是美國的晶片,所以開發出可以監控腦波的設備,甚至已經可以使用在非專業人士,只要看顏色的改變,不用去判斷與分析波的頻譜(這個擷取波的技術與轉換的方程式,已經請台灣的工業研究院開發與程式設計了),就可以知道即時的腦波狀況了。所以目前在研發可以運用在自我日常生活中的簡單的方式,來幫助與檢驗:

1.身心放鬆狀況
2.學習專注
3.學習放鬆
4.身心的連結度
5.壓力來源
6.睡眠
7.汽車駕駛打瞌睡
8.居家整體裝備(主人一回家,監控個人獨有的腦波,調整環境-溫度,濕度,燈光...等)

也因為使用了這設備,讓我更多知道一些單個技巧使用後的差異表現,還蠻有趣的。希望科技的進步,或許可以把觸康健變成電子版,結合智慧型手機,發現大腦腦波的活躍與安靜程度,自我可以隨時調整自己的狀態,可動,可靜。

arrow
arrow

    觸動樂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